北京文化论坛热议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 守护文明根脉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子玉 侯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9月14日至15日举办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上,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引起广泛关注。

图为9月15日上午举行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现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子玉 摄

  “我们不断和在京的外国驻华机构、外国的大使们共同研讨,每年组织一次驻华使节走进中国文化遗产的活动……”在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看来,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中外交流互鉴。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单霁翔介绍,通过和希腊共同成立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召开紫禁城论坛、太和论坛等,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谈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表示,经过几十年的文物保护、科技发展,敦煌研究院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念。“我们反对贸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或者保护工程,一定要做前期调研,同时要做实验,所以敦煌研究院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多场耦合实验室。采取什么材料?针对什么壁画进行保护?都必须先做实验,经过实验证明是合理的,才可以采取措施。”赵声良说。

  此外,借助数字化等科技手段,敦煌文化正走出洞窟、走向世界。“我们近年来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数字化,把敦煌的文化展示出来。”赵声良介绍,2015年,敦煌研究院推出30个高清的数字洞窟,可以全方位观看,最近又推出了数字藏经洞,“敦煌不仅是洞窟,藏经洞里也发现了很多古代文献和艺术品,这些丰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进行展示,让全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认为,非遗保护传承不仅仅是文化认知,更是传承人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是生动的文化实践。

  “非遗是在实践过程中间体现的,非遗也应该在实践过程当中加以保护,不要概念化。”刘魁立举例说,拿出一本故事书,我们会说这是非遗,其实故事读本并不是非遗,讲故事才是非遗,讲故事这个实践活动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

  本届北京文化论坛,不仅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入思考,主办方还通过可知可感的实地观摩活动,打开与会嘉宾了解认识北京文化遗产的大门。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文化遗产的一张闪光名片。论坛期间,记者走进北京东城,感受壮美“中轴线”上文化遗产传承、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登上鼓楼,正在展出的是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据北京市东城区委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的有益成果,也是充分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魅力,推动周边街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的尝试。

  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了解钟鼓楼的建筑特色和以“暮鼓晨钟”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的工作流程,还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蕴含的智慧,并通过沉浸光影秀《共鸣》,领略时空交织营造的别样美感。

图为观众正在进行“四九城里听钟声”互动体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摄

  青云胡同,三里河畔,一台好戏在颜料会馆上演。绛州鼓乐《牛斗虎》兼具力量与美感,舞蹈与民乐三重奏《春江花月夜》意蕴悠扬婉转,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唱尽古今悲欢……精彩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仿佛重现了昔日会馆的繁华盛景。

图为颜料会馆里绛州鼓乐《牛斗虎》表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摄

图为颜料会馆里的京剧《贵妃醉酒》表演。北京市东城区委供图

  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其中颜料会馆便是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不断推进会馆活化利用工作,使老会馆焕发文化活力。2021年,“会馆有戏”演出项目在颜料会馆鸣锣开演,至今已举办包括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在内的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受到广大市民好评。随后,东城区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等,以会馆为支点,进一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打造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版权所有:9999js金沙老品牌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2020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

济南校区: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农干院路866号 邮编:250100 北校区:山东德州市齐河县齐晏大街699号 邮编:2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