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新时代家书里的家国情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告慰革命先烈 传承清廉家风 记录改革进程

新时代家书里的家国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图为4月24日,原中国银保监会机关纪委干部参观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供图

  “亲爱的宝贝:此时此刻,妈妈已经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了……妈妈答应过你们要好好完成任务,要在太空建一座大大的房子,装进很多很多人的梦想;妈妈答应过你们要为你们拍摄很多美丽的照片回来和大家分享;妈妈答应过你们要把祝福和梦想写进满天繁星……”

  近日,英雄航天员刘洋的《把祝福和梦想写进繁星》等100封“新时代最美家书”在京揭晓。其中,既有告慰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传承清廉家风的警示家书,也有记录改革进程的纪实家书,战贫抗疫的励志家书,还有感人肺腑的军旅家书等,共分为红色传承、时代印迹、热血坚守、最美家风等9个部分。

  小家书记录大发展,小家庭折射大时代。家书在中华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治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家书中的廉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一代代中国人?在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家书文化折射中华文化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优良传统

  尺素传深情,家书抵万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家书扮演着家人朋友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媒介角色,它涵纳着修身、齐家、报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中华民族道德谱系的精髓,维系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

  “家书的信纸、信封等实物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信中的称呼、礼仪、内容、思想则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发挥家教、家训的功能,成为传承家风的载体。”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自古以来至20世纪末,游子离家远行,依靠一封封书信与家人联系:父兄教导子弟,会写下满纸的叮咛;军人征戍边关,更显家书抵万金的珍贵;文人交流唱和,也会写下一封封书信。千百年来,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家书文化。

  “《诗经》中就有家书的痕迹了,家书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王立刚认为,中国古代的家书以宋代理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为界限。在理学思想广泛传播之前,中国的家书普遍显得温情脉脉,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表达随意自由、真挚浓烈;在理学思想广泛传播之后,家书则变得更加含蓄规整、更具教育意味。

  无论是闲坐屋檐下的漫漫长文,还是置身烽火壕堑中的寥寥数笔,家书被中国人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是家教家风的缩影。从《诫子书》到《颜氏家训》再到《傅雷家书》,从孔子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等,都生动映射出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家教家风作为一种价值观塑造体系,不只在家庭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力量。”王立刚分析,从个体来看,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公共制度的约束,比如国家法律、公共道德,但它们无法约束一个人在非公共场所的“私德”。相比之下,家教家风会在道德领域对人形成“强约束”,引导人崇德向善。从社会来看,家教家风在道德文明修养方面有“外溢”效应,塑造家风与社会治理有紧密的关系,是社会软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评选出的100封“新时代最美家书”,既折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又回顾不同时代变迁;既记录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又放眼社会风云宏观叙事。一封封家书汇聚,形成时代发展、历史嬗变最真实的“底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见证。

  张丁介绍,从家书所表达的情感来看,既有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又有兢兢业业扎根边疆的赤诚;既有长辈对晚辈的谆谆叮咛,也有晚辈对长辈的感恩孝敬。无论是在每一个日月交替的平凡日子,还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一封封家书传递着温暖深沉的情感,透露出真诚和爱的力量。“这些美好的情感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新时代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性成就的精神力量。”

  从红色家书中体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正家而天下定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引领全社会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31岁的赵一曼在牺牲当日给7岁的儿子写下家书。

  2015年9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这份感人至深的家书。他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在赵一曼牺牲80多年后,她的孙女陈红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给奶奶写下一封告慰信:“含泪写下这封给您的告慰信,是想告诉您,我们没有忘记您,您为之献身的祖国和人民也没有忘记您……奶奶,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小康在即,这是您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会好好珍惜。”

  这封题为《铁骨柔情巾帼志 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书是100封“新时代最美家书”之一,除此之外,还收录了6封江姐、向警予、缪伯英、刘胡兰等革命先烈的后代、亲属在建党100周年时写给她们的告慰家书。

  “无论是革命先辈留给家人的绝笔信,还是后辈写下的告慰书,这些家书都展示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具有鲜明特色:挺立时代潮头,追求光明进步,勇于担当奉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张丁表示,捧读这些家书,可以触摸到先辈们笔下流出的热血和激情,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气节和崇高牺牲精神;可以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是怎样坚守初心使命,实现政治理想的;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时代最美家书”活动的评审之一,张丁印象最深刻的是缪尔宁写给姑奶奶缪伯英烈士的一封家书。

  缪伯英于1920年11月加入由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党员。由于斗争环境险恶,食无定时,居无定所,长期清贫而不稳定的生活,使缪伯英积劳成疾,1929年10月不幸在上海病逝,为革命事业献出了30岁的年轻生命。缪伯英胞弟缪立三的孙子缪尔宁给心中的榜样姑奶奶写信,姑奶奶“向光明的路上走”的远大志向仍在家族内传承,自己入党也是受到姑奶奶的影响。

  “这些写给先辈的家书虽然永远无法送达,但是每一封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当代人努力将革命先辈的伟大革命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张丁表示。

  跨越时空的家书真实记录时代变迁,展现新征程上中国家庭与祖国共繁荣同昌盛的新气象

  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家族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

  “比如战国末期秦军士兵黑夫和惊的家书,反映了当时秦统一战争的某些侧面,包括军人的服装供给、兵役制度、军功制度等。清代的曾国藩家书,是了解晚清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张丁说,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红色家书生动呈现了为国为民的初心情怀,还具有思想性更强、故事更曲折等特点。进入新时代,以抗疫家书和冬奥家书为代表的电子家书经手机等新媒体传播而广为人知,给更多家庭带去感动和启发。

  “新时代最美家书”中的《跨越40年,一位“务工者”家书中的改革岁月》一文,选摘了来自云南大理的工程师周显龙的多封家书。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周显龙常年带建筑队外出打工,138封家书成为他和家人沟通的亲情纽带。

  1979年12月2日,在外打工的周显龙关心着家里如何过好年:“年猪一定要喂好、喂透、喂胖,前两年都因家庭建房,降低了老少的生活质量,现在应该恢复、弥补一下……”1984年9月14日,他与家人分享参加工程的艰苦经历:“多少个夜晚别人呼呼大睡,我还在劳思费神;多少个破晓黎明我要争先起身;多少次早出晚归风尘仆仆,直到主体工程顺利竣工。”……

  几十万字记录了一家三代摆脱贫困、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风雨历程,也是栉风沐雨时代嬗变的生动缩影。

  还有来自山东东营的工程师王清,在改革开放之初赴科威特参与援外工程,告别了3个月大的女儿和新婚1年多的妻子。为了在家庭建设中不缺席,他“天天写,周周寄”,驻外4年写下1001封家书,妻女回复144封,总计1145封约88万字的跨国家书,创下本次征集个人投稿数量之最。

  作为一名驻外工程师,王清在家书中多次提及“祖国”这个词。“有的公司驻地悬挂起长2.5米的大国旗,还贴出了对联,上联是:炎黄子孙海外创新业,下联是:石油儿女异国建奇功,横批是:祝福祖国!”“我们虽然身在海外,但却有一颗中国心!位卑未敢忘忧国!”

  “时代的印记,深深烙在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反映在这些跨越时空的家书里。”王立刚认为,家书里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就是一幅值得细细品读的时代画卷。

  清廉家书承载家人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成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清正之风的重要载体

  廉洁,是古往今来中国家书不变的重要主题。

  张丁举例,东汉马援“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南朝徐勉“以清白遗子孙”、北宋欧阳修“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明代周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清代林则徐“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等流传至今的古语,均是从家书的角度劝诫子弟亲人的肺腑之言,读来十分真切感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北宋包拯。”王立刚介绍,包拯在担任端州知府时写下一封信:“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当时端州最著名的特产是砚台,包拯在担任端州知府期间,一方砚台都没有带回家。

  在此次评选出的“新时代最美家书”中,廉洁主题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视清誉为生命》《莲花并蒂开 廉香入心来》《永葆清正才能无悔此生》《愿你两袖清风回家来》等家书,既有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也有夫妻之间的关爱提醒,字里行间透露出崇德尚廉、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从侧面反映出新时代共产党人带动全民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成功实践。

  “我们家是个清廉文明的家,‘孝父母,和兄弟;敬长辈,睦亲邻;爱中华,爱家乡;勤学习,立远志;知礼仪,明荣辱;走正道,广积德;持节俭,多行善;守诚信,行清廉’是我们的‘家规8条’,你一定要时刻铭记在心并传承下去。”浙江省温州市一位退休教师写信告诫儿子,心有戒、行有止,方能行稳致远。

  “我们的父母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至今都能自给自足,无需你挣很多钱给他们奢华的生活,他们只希望你健康平安;孩子也不需要你为他们积累多少财富,只愿你能多陪伴他们长大,做一个让他们感到骄傲的父亲;而我从不奢求荣华富贵,只求一家人平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愿你两袖清风回家来》中,湖南省衡阳市一位干部在给丈夫的家书中讲述了廉洁对于小家庭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大地,清廉之风正润泽万户千家,清廉家书成为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纪律教育的重要抓手。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清廉家书,阐述了家风清廉与家庭幸福的关系,有的是以父母儿女的视角,表达对身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亲人的期盼,有的是夫妻双方都作为公职人员的互相勉励,还有党员干部对自己的警醒等,情真意切让人感动,寓意深远令人深思,表达了对家庭幸福和廉洁家风的向往和企盼。


版权所有:9999js金沙老品牌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2020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

济南校区: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农干院路866号 邮编:250100 北校区:山东德州市齐河县齐晏大街699号 邮编:251100